导语:
防疫的背后,需要科技+协同的力量,更需要高精的算法、软硬件算力系统支持。
颜色
会根据数据的不同,将居民判定为五种状态,在健康码展示中分为红、橙、绿三种颜色,其中红色需要集中隔离观察,橙色需要居家隔离,定期做核酸检测自我观察,绿色则为无风险
内容介绍
- 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,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
- 每个人的健康状态以字节的方式存储于健康码的服务器中,并随着防疫政策和疫情形式的改变不断刷新,当居民出示健康码时,只是从后台调取这个状态,并显示为不同颜色的二维码。
- 为了保护隐私数据安全。“健康码的小程序一般依靠微信或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,只显示二维码可以保证隐私数据掌握在政府手上,不易泄露”
计算过程
健康状态经由哪些数据判定?
- 第一是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
- 第二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,比如体温及当前症状;
- 第三是行程数据,既包括通信管理部门协调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位置,也包括铁路和航空交通出行数据,以判断是否到达过风险地带;
- 第四是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,及判断是否与确诊者有交集
计算精度改进
过去,中高风险区域往往以城市为单位,通信管理局将有过这些风险区轨迹的人员悉数推送来,人数众多。
现在提出了“时空伴随”概念,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。
“时空伴随”主要靠手机信令来定位。它的规则是,在方圆800米的范围内,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0分钟时间,就会判定可能会有接触,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。时空伴随人员的计算不属于地方,由国家工信部信管局牵头,几大运营商根据基站和信号进行综合定位,这需要更多的算力。最终的目的是减少了防疫扩大化,将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封锁范围缩小至几百米。
尽管目前各地数据已共享至全国统一平台,但仍是以省为单位在服务器后台分析数据。在重点区域,则不断通过刷新,更新每个人的最新动向与健康状态。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有关。“就像我们刷网页,刷新是耗流量的,就得花钱,所以如果没有疫情刷新就慢,如果在重点区域就会不断刷新,监控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。
为何要行程码
除了要亮健康码,还需要亮出行程卡。行程卡是由工信部推出,基于运营商的基站数据,判断人14天内的行程,如果有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,城市名称上会用星号来标识。
主要是因为健康码没办法展示近十四天的行程信息。
数据共享
- 国家设立了“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”,各省就将数据上传至国家的平台上,推送更新内容也是每日一次。
- 为实现各地的健康码信息互通互认,国家还制定了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,其中既包括数据采集的类型和维度,也包括数据字段的标识,以便数据互通
存在问题
- 各地数据已经打通,但在核酸检测方面,仍不能做到异地同时查询。其中一个原因,与国家信息平台数据更新速率有关。这意味着,当你到达新的地方,此前的核酸检测报告有可能无法同步在当地健康码上,仍要按照当地政策重新检测
- 国家要求不能以区县以上为单位赋码,要精准赋码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如今,风险区的划分也越来越小,多以小区为主。
- 只要维持核心的数据状态,持续将各方面数据打通,就能实时监控每个人的疫情状态,如果没有疫情,这些新的机制和经验,也可用在其他应急事件上,“比如抢险救灾,再比如追踪资产和逃犯”
参考
赏
使用支付宝打赏
使用微信打赏
若你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,欢迎点击上方按钮对我打赏